--
林长统筹推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

林长统筹推动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

来源: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日期: 2023-06-21  【字号:

  一、实施背景

  红树是深圳的市树之一,红树林更是深圳一张亮丽的名片。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红树林生长在陆地与海洋过渡带,具有多重生态功能,常被称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熊猫”。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深圳最腹地、最核心的区域几乎都被红树林环绕。每个深圳市民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红树林”。

  2021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的湿地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湿地总面积3574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有一半以上在深圳湾。长期以来,由于外来植物入侵、填海作业等,使得深圳湾及其他红树林生长区的滩涂加速淤积,滩涂面积持续减少,导致红树林的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对本土红树的生长产生了威胁,对水鸟以及底栖生物活动空间产生了不利影响,对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的功能发挥都产生不良影响。

  二、主要做法

  (一)林长高位推动,实施海陆统筹严格保护

  深圳全面推行林长制伊始,将红树林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对象,把红树林保护修复,列为林长制推行重大任务。福田、南山、宝安、大鹏红树林集中分布区域,辖区均成立了海岸带林长,实施海陆统筹总体保护红树林。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华侨城湿地公园列入市级林长重点挂点生态区域,市副林长刘国周、张华同志多次前往实地调研,对修复工程开展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推动解决。近两年,凡遇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单位申请移植采伐红树林,市政府会议研究后都要求项目单位绕道走,不计代价都要最大限度保护好红树林,确保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破坏。

  image002.jpg

  刘国周副市长前往福田红树林巡林调研

  image004.jpg

  张华副市长前往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巡林调研

  (二)开展红树林本底调查,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两年来,深圳市完成了红树林及宜林地的专项调查,形成新的资源数据库,全面支撑红树林资源管理、保护和监测等工作。2022年,启动《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详细规划》,指导规范全市红树林种植修复工作。为切实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涉及移植、采伐红树林事项审核审批工作,印发了《深圳市建设项目涉移植、采伐红树林事项审核审批工作规则(试行)》,为建设项目占用红树林明确了审批路径。

  (三)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形成

  深圳市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深圳湾滨海湿地保护。持续依托华侨城集团、红树林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开展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的保护修复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经验、技术、人员和社会资金募集优势,开展湿地公园生态化、专业化管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运营、公众参与”的滨海湿地保护深圳模式。同时,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包括深港两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通过爱心企业、公众、互联网平台等,撬动社会各界资源,是政府+公益机构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应对湿地生态问题的典型案例。

  (四)精准实施生境修复技术,生态功能提升明显

  2021年推行林长制以来,深圳市在福田区开展深圳河口、凤塘河口生态修复,对海桑属植物进行试验性清理,分别营造适宜水鸟活动的光滩和“红树-半红树-岸基植物”微生态系统。开展福田保护区鱼塘生境管理,清理外来乔木,营造开阔水面和不同坡度小岛,建设智能水闸,实现鱼塘水位调控和生物交换,满足多种鸟类的栖息和捕食需求,精准服务鸟类。2022年11月以来,监测到在保护区鱼塘过夜的黑脸琵鹭数量超过150只,创造了深圳湾福田段的历史记录。

  2022年,南山区将前湾片区湿地修复工程列入了林长惠民工程,南山区前海前湾片区滨海一线区域新填出的海岸线因无法通过自然再生能力实现植被覆盖,一直处于黄土、砂石与海水泥滩“野蛮”交织状态。该区通过人工种植红树林方式,实现陆域外侧岸线植被覆盖。在修复区域边界打下木桩并横向固定,用于固泥稳滩,同时培育红树胚轴繁殖体,采用繁殖体进行种植,根据繁殖体成熟情况,采取直接插植胚轴或幼苗的方式进行种植,适时进行补植,该项目现正稳步推进。

  image006.jpg

  2022年11月黑脸琵鹭抵达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鱼塘

  三、工作成效

  (一)湿地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深圳市通过开展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现1-6号鱼塘“集中连片、功能分区、管理分区”的效果,进一步优化深圳湾鸟类栖息地生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效益。福田区开展深圳河入海口生态修复以来,已累计清理无瓣海桑17公顷,并通过监测和防萌蘖处理,有效防止海桑属植物的再度扩散,为其他地区清除外来红树植物提供经验和示范。深圳湾红树林湿地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十大案例。该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城市公园,每年可提供生态服务估值1.92亿元。

  (二)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通过在深圳湾开展海桑属植物治理及鸟类栖息地营建,吸引了大量鹭鸟及鸻鹬类水鸟来此栖息,也成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每年造访的稳定停歇地,深圳河入海口区域鸟类种类由原来治理前的92种上升到167种,单次调查最大记录数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多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小灵猫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欧亚水獭,这也是欧亚水獭在深圳湾(深圳一侧)消失近20年来首次再被记录。

  image008.jpg

  2021年12月26日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红外相机记录到欧亚水獭

  image010.jpg

  红外相机记录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黑脸琵鹭

  (三)监测评估形成有效范例

  红树林湿地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修复成效需要通过长期的科学监测和综合评价。“深圳河口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项目是基于河口开展的海桑属红树林的相关生态管控的修复工作,结合长期动态监测,构建生态监测数据库,将系统分析深圳河口红树林修复区域的生态理化环境、水文动力、生物多样性等动态特征,及时掌握区域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和不足,形成系列监测报告及修复技术参考标准和修复效果评估方案,力争为市省内至国内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也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生态管理措施提供深圳示范案例。

  (四)国际红树林中心花落鹏城

  北京时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决议草案。 “国际红树林中心”将设于深圳,这是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提出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11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好这张新的城市“生态名片”。深圳必将不负重托,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搭建的合作平台,促进全球红树林研究、交流、合作能力建设,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和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四、经验启示

  一是事前要摸清家底。深圳市以国土三调的高精度,于2021-2022年开展的湿地资源调查,包括了红树林及宜林地的专项调查。该项调查摸清了全市红树林家底,完成了对红树林的分布、面积、树种以及宜林地的点位、面积的数据收集并形成数据库,为后续开展红树林管护、管理、修复以及政策方针的制定、相关规划的编制、红树林湿地的监测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事中要精准施策。从制度保障层面,深圳市通过编制红树林详细规划、规范红树林移植、采伐审批,来稳定全市红树林规模,确保红树林面积不减少。从具体措施层面,深圳市积极与香港交流,通过营造红树林、持续开展湿地监测、修复提升福田国家重要湿地和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等工作,精准施策,以小带大,以点带面,通过在局部区域开展项目,不断探索开展红树林乃至整个深圳湾湿地的保护。

  三是事后要监测评估。深圳市在探索构建长期系统的湿地动态监测机制,开展对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效果甚至是建设项目对红树林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评估。通过选取关键点位的关键物种进行长期调查监测,整理分析监测数据,横纵向对比,实现对红树林保护修复等相关项目效果的评估,以期为全国甚至全球提供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深圳经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