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村


凤凰古村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清康熙年间《新安县志》记载:“相传有凤凰飞过大茅山,见此山奇姿秀美,栖于内不愿离去,故得名。”从此大茅山更名为“凤凰山”,山脚下的村落则名为“凤凰村”。当深圳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都市后,凤凰古村却依然像一个大家闺秀,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喧嚣所诱惑,默默地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沙井


古时候的沙井一带有一条河叫龙津河,沙井曾名为龙津。而在南宋中期,距今已有六七百年,沙井一带还是归德盐场,因洛阳来的盐官陈朝举迁入归德盐场涌口里,定居生活,发现此处是沙多井多,因此取地名为沙井。沙井,有享誉全国的“千年蚝乡”之称。走入沙井,你会发现“蚝”还真的是无处不在。随处可见的“蚝”究竟和沙井有何渊源呢?
较场尾


在深圳大鹏半岛中部,与七娘山遥遥相望的地方,有一个叫较场尾的古村,虽然现在是深圳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以往却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较场尾村东临著名的军事战略要地大鹏所城,更为这个不大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又传奇的色彩,那么较场尾村当时为什么会取名较场尾,较场尾村名字的由来跟大鹏所城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南头


在深圳市西南部的南山区,深南大道的尽头,一个不大的城中村淹没在周围的高楼大厦中,这里就是深圳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南头古城。很难想象,这个现在看起来不怎么打眼的地方,自晋代以来,就是长期管辖着现在深圳、香港、东莞等地的重镇。更让人吃惊的是,考古资料表明,距今6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南头古城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那么这个位于深圳西南部的地方当初为什么会取名“南头”,南头古城又为什么能成为承载深圳历史文化的根源呢?
赤湾


赤湾的故事,从一座神秘的陵墓开始。深圳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公园附近有一座占地面积并不大的陵墓,然而就是这座不起眼的陵墓,实际上却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帝王陵墓。在陵墓西侧有一座石雕像,一个武将打扮的中年男子背着一个满脸稚嫩的小男孩,虽然只是雕像,但是中年武将那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表情却是栩栩如生,为整个陵墓增添了几分忠烈悲壮的色彩。那么,究竟是哪一位皇帝安葬在这里?他和赤湾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
湖贝


湖贝村有550多年的历史,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因村南边有一个湖,村子在湖的背(后)面,而“背”与“贝”同音,贝又是财,代表富贵、富裕 ,故称“湖贝村”。这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至今还保留着哪些传统习俗?湖贝古村和“怀月张公祠”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实现保护和传承?
大小梅沙


在深圳盐田区,有两个风景绝美的海湾,倚靠在青山碧水间,就像一对娇俏的孪生少女,她们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梅沙踏浪。这就是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大梅沙和小梅沙。早在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地理志》中,大小梅沙这两个名字就已经存在了。那么,为什么叫大小梅沙呢,是因为这里曾经种过梅树吗?
岗厦


据《文氏通谱》记载,600多年前,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后裔文萃迁至石步(东莞),复迁洲头,最后来到一座山下,他见三面水塘,一面靠山,山峰连绵起伏,且土地肥沃,风水先生指“此乃风水宝地也”。文萃便决定在此建围定居,由于当时周边地貌多为丘陵,丘陵地带多山冈,山冈下多有圩村,因此起名“冈下村”。在上世纪50年代,“冈”字改成“岗”字;到了80年代中期,“下”字改成“厦”字。今日的岗厦村,楼宇鳞次栉比,商铺星罗棋布,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前的岗厦村曾被喻为“番薯之村”?
平湖大围


平湖不仅没有湖,而且地不平。早期的平湖有3个村,分别为伍屋围村、大围村、松柏围村。这3个村的形状很有意思,伍屋围村的地形非常像一只螃蟹,大围村极像一只蚌,而松柏围村像一只虾!村民认为,螃蟹、蚌、虾都是水生动物,必须有湖泊才能成活,就将此地称为“平湖”。大围虽说是村,但其布局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的城:四周合围,固若城墙;巷道纵横交错,如入九宫;围前的护城河,既能起到防火之用,又能防范猛兽袭击和外敌入侵。规划如此严谨的大围古村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沙村


在莲花山公园西北边的树林里,隐藏着一座简陋的南宋时期的墓葬,墓碑的正面刻着“默堂黄居士塔”几个字,这就是深圳深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黄默堂墓。一座不起眼的古墓为什么能被评为省级文物呢?“黄默堂”是谁?他和下沙村又有什么关系呢?
布吉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由于铁路穿布吉而过,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因白话“隔”与“吉”音近,为了取“吉祥”之意,所以定名为“布吉站”。从此,“布隔”就顺理成章被人们称为“布吉”。那么,“布隔”就是“布吉”原来的名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