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华管理局 > 政务动态

探索新路径,历史文化焕新颜——龙华区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开启新的“保护活化”之旅

日期: 2024-09-30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龙华区积极探索新路径,开展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普查和认定了一批保护名录及线索,及时组织编制保护规划,致力推动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龙华区在深圳文化谱系中有独特的地位。龙华是客家人南下两支中一支的栖息地,同时又受广府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广客融合文化基因,历史遗存以客家排屋、碉楼(炮楼)、宗祠等为主。在历史演进中迭代出多元糅合、包容开放的多元文化,包括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国画文化、红色文化、红木文化、版画文化等。

图片1.png

  当前,龙华区的城市发展正处于存量更新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牵头开展了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统筹作用,通过保护规划、建设方案、活化利用规划三级联动,共同开启新的“保护活化”之旅。

  区域协同、全景统筹,构建城市、生态和历史遗存融合发展新蓝图

  龙华区位居深圳的地理中轴线,是连接香港、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关键枢纽,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龙华中心区被提升为市级功能中心。借此机遇,龙华北部将转型为"一芯两翼"的新兴城市结构。"一芯"指龙华中心区,"两翼"则分别为科创制造的西翼和文化服务的东翼。同时,依托“山海连城”计划,使历史人文热点和自然山水美景串珠成链,以高水准和大视野推动片区景观提升。

  文旅融合、激发活力,撰写“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文化+产业”融合:客家文化深厚,红木版画共繁荣。挖掘和联动彰显龙华特色的IP和资源,提高区域辨识度,识别裕新路文化产业带进行“文化+红木”、“文化+版画”的重点打造。

  “文化+艺术”创新:艺术村落兴盛,文创产业聚新意。鳌湖艺术村、上围艺术村等艺术聚落的聚集,艺术村延伸出的鳌湖美术馆、坚美文创产业园等,为“文化+艺术”的文创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文化+旅游”发展:游径串联文旅,文旅魅力增新辉。策划 “文化+旅游”主题游径,将龙华区的特色文旅资源巧妙串联。古墟商埠文化遗产游径展现“小香港”的繁华,版画古村艺术游径串联艺术村落与文创园区,生态田园野趣游径则带领游客领略田园风光,体验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交融。

  小处着手,重塑IP,以活化利用推动历史动态可持续发展

  一地一策进行“针灸式”空间活化改造,塑造小而美的龙华特色村落:例如樟坑径上围村拥有山水环绕的自然条件禀赋,但内部建筑密集、街巷狭窄且可挖掘的空间较少,则空间活化重点在于提升街巷和沿河景观,并活化外围历史山体为主题公园。

  注重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性活化,形成连续的体验脉:例如观澜古墟开墟以后,在推动通过线性街道空间将活化范围延展观澜大道和地铁站,形成新的活力街区,并通过对线性街道公共空间、灰空间的微改造,串联相近历史风貌区以及周边重要公共活力中心,活化特色路线。

  未来,龙华区将深化历史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保护标准,细化历史建筑与风貌区准则,构建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保护新模式,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使历史故事以新颖形式传播,展现独特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


相关文档:


分享到:
 --